从BC到AD,“后浪”时代职场的三大变化
转自经济学人
如果说到BC和AD,了解公元纪元的人都清楚,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公元前(BC)和公元后(AD)。新冠疫情全球发酵的当下,BC和AD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BC被人戏称是“前新冠”时代(Before Covid),而AD呢,则有人说是经历了“全民宅”之后(After Domestication)。
这样的分期很有趣,也凸显了2020年是大转折之年。新冠并不是造成大转折的原因,但是它加剧了许多潜在的结构性问题的爆发,也加速了全球化和数字化两大推手带来的大转型。这样的大转型时代,会给职场带来三大变化。
首先,AD时代职场的数字鸿沟会进一步加剧,也会加深数字鸿沟所带来的不平等
知识经济的弄潮儿并不会太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专业人士可以轻松地在家办公,用电话代替一对一面谈,用Zoom视频会议或谷歌环聊代替线下团队会议。这些“Zoom族”大多领着全薪,暂时还免去了每天的通勤之苦。对他们来说,禁足令可能会带来不便(尤其是有孩子的人),但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水平。AD时代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对于未来在线和线下融合的工作模式到底会给企业、城市和知识工作者本人带来什么变化,哪些变化会成为AD时代标配的讨论。
相反,非知识经济的从业者,面对面服务的提供者,他们会感受到更严峻的数字鸿沟。这些人没法在家办公,要么失业,要么被减薪(即便有政府援助计划的帮助)。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在疫情之前就已经比Zoom族弱势,因为他们薪水较低,工作更不稳定。过去两周被激烈讨论的“地摊经济”,恰恰是这种数字鸿沟在中国的体现。
其次,从BC到AD也意味着职场的分化,“后浪”并不轻松
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Z世代”刚成年不久,正在进入一个对其前途极为不利的就业市场。据一家英国智库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称,在英国,25岁以下雇员约有30%就职于陷入停工的行业,而25岁以上雇员的这一比例为13%。
受到严重影响的还有大学生。受新冠影响,不仅找工作难,找实习也不容易。根据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的数据,美国22%的雇主已经取消了实习岗位。5月的第一周,招聘网站Monster.com上发布的实习岗位不到2500个,而去年同期有1.8万多个。被保留的实习岗位的工作很多都可以远程完成。招聘者组织英国学生雇主协会(Institute of Student Employers)表示,在英国,公司已经削减了23%的初级岗位。
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的巴特·考克斯(Bart Cockx)研究了经济衰退对年轻劳动者的影响,发现在衰退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赶上在非衰退期进入的人。另一份调研则发现,打算跳槽的Z世代中有三分之一感觉没有足够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最后,职场充电也有全新挑战,后浪面临“选择困难症”
当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后浪还有一个选择,就是重新回到校园充电。不过在准AD时代,重回校园变成了一个难题。原因有二。
其次,全球旅行的限制什么时候解除也不清楚,能不能出国留学也成了一个大问号。疫情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申请海外商学院的积极性,由于反移民的政治言论以及拿到学位后获得工作签证的难度加大,去年已经约有一半的美国商学院海外申请人数下降。今年的数字会更寒酸。
AD时代是大转型的时代,全球化的方向不明,全球经济陷入停滞,国内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这是外部的大势,进入职场的后浪需要做到知己知彼。例如,从小习惯了经济高速发展期的00后可能要准备好迎接转型期:综合计算新冠导致的连锁反应,WTO估计全球贸易降幅可能高达三分之一,上涨的成本可能相当于全球关税增加3.4%。区域化趋势增强的当下,富裕大国和联盟正试图改变高度依赖中国的现状,这对新一代劳动大军意味着什么?
企业同样正在经历巨大而艰难的数字化转型,激烈的竞争可能让平台型企业变得富可敌国,却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风险和挑战,而从注重管控和效率的管理转型成为推动协作与创新的管理模式,这也会给职场带来全新的变化。面对转型变化,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和经验的“板凳宽度”有助于更好地去适应变化,终身学习也变成了必须。
终身学习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
前所未有的AD时代,有人陷入了焦虑恐慌的低谷,也有人利用蛰伏期思考如何完成自我的“系统升级”。全球十几亿学生在家上课,国内近900万毕业生面对“最难毕业季”,求职市场紧缩,留学党被迫重新规划路径……每个人的未来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最不惧危机的人,都拥有持续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主动应对剧变的思维框架。
- 上一篇:特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方案 [2020-06-15]
- 下一篇:低成本安全处理器为自动化设计构筑安全防线 [2020-06-12]